药浴,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。药浴对人体具有独到功效,自古以来一直受医学界重视。我国的医方《五十二病方》中就有治婴儿癫痫的药浴方,《礼记》中讲“头有疮则沐,身有疡则浴”,《黄帝内经》中有“其受外邪者,渍形以为汗”的记载。自周朝开始,就流行香汤浴。所谓香汤,就是用中药佩兰煎的药水。其气味芬芳馥郁,有解暑祛湿、醒神爽脑的功效。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在《云中君》里记述:“浴兰汤兮沐芳华。”其弟子宋玉在《神女赋》中亦说:“沐兰泽,含若芳。”可以说,药浴的历史源远流长。
一、傣浴由来(方来自经书 药源自雨林)
1、方来自经书
神奇傣浴组方来自《贝叶经》。自公元1世纪起,古印度佛教徒携带大批写有经、律、论三藏的《贝叶经》前往泰国、缅甸、老挝等地传播。约公元7世纪传入我国傣族地区,并以巴利文音系为基础,根据印度字母体系创制了古傣文,进而形成了的傣文《贝叶经》。《贝叶经》记载早在2500年前就有了傣浴,《贝叶经》还记载了许多民间传说、医药故事等,它是研究古代文化、语言文字、佛教、宗教艺术等方面的重要原始资料。
2、药源自雨林
傣医认为的疗效和其生长环境关系密切,生长环境不同,药效也不同。凡生长在悬崖峭壁和带肿节的,大都有续筋接骨、消肿止痛之功效,可骨折、跌打损伤等病症;凡生长在深山菁沟的,大都有清热、消肿止痛之功效,可用于风热湿痹等病症;凡生长在树上的寄生物大都有结石、节育、抗过敏和等作用;凡生长在湖泊、沟塘水边、田边地角的大都有清火、利水消肿之功效,可用于风湿麻木、肢体疼痛、水肿等病症;凡开红花、带红色的多可作为补血、止血、调经止痛之品;凡开白花、流白浆的,多可用来、镇痛、、消肿;凡是带黄色的,多具有清火、调补气血之作用,用来肝炎和热病等。傣浴所涉及的这些丰富药材,只有地处热带雨林、雨量充沛、物产丰富、丛林密布、多附生植物的西双版纳原始森林才能出产。
二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
我国"四大民族医药"(藏、蒙、维、傣)之一的傣医傣药,具有二千多年的悠久历史。两千多年来傣族人民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,总结积累了丰富的防病治病的经验力药,逐渐形成了以"四塔"、"五蕴"为理论核心的傣医学,沿用至今,为边疆人民的繁衍生息作出了重要贡献。入选非遗名录的睡药疗法傣语叫作暖雅,俗称傣浴。